林亞秀 台北市勞工局手語翻譯服務團翻譯員

「看」見他們的聲音 建立臺灣自然手語影像資料庫,提升社會大眾對聾人語言文化的尊重與了解

圓夢起步金 我希望不能聽見的聲音能被大家看見,然後,所有聽的見和聽不見聲音的人,都可以愉快地聊天、交談…

夢想計畫

高中時代邂逅手語表演就愛上飛舞手勢的林亞秀,大學雖然主修中文,但多半時間都花在手語社團裡,說她是手語系學生一點也不為過。原本只是單純對手語有興趣,後來因為社團服務的機緣,讓她認識了重度聽力障礙的女孩-安安,燃起她對手語文化的使命。

由祖父母養大的安安,父母也是聽障者,聽不到聲音、說不出話的安安自小只能用哭泣吵鬧嘻笑等各種情緒表達他的需求,令林亞秀納悶的是,爸爸不也是聽障嗎?怎麼不讓安安學手語呢?了解後才知道爸爸雖然學了手語,但難與週遭的人溝通,更因而遇上許多挫折,因此當他發現安安也跟他一樣有重度聽障時,便極力禁止女兒學手語,要安安上醫院做語言治療,無奈安安幾乎聽不到聲音,只能靠語言治療師的唇形發音,學習幾乎不可能的發聲。安安的經驗讓林亞秀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到聽障朋友的不被尊重和邊緣化,更啟蒙林亞秀對自然手語的探索。

從大三開始與聽障者相處多年的經驗、擁有手語執照、受過手語翻譯訓練,目前在台北市勞工局手語翻譯服務團擔任翻譯員的林亞秀,心中想著一定要幫聽障朋友做點事。因此,林亞秀從聽障者每天必須使用的「語言」開始著手,計畫運用影像紀錄「自然手語」,讓聾人文化不受「聽覺」、「文字」的限制得以傳承。所謂的「自然手語」是擁有與中文語法截然不同的文法,是聾人賴以溝通的母語,與「中文手語」-以自然手語的手勢依照中文文法逐字逐句打出來,是特殊教育者研發出來方便教學之用,兩者有著根本上的差異。林亞秀計畫在全臺各縣市鄉鎮中逐步尋找條件符合的拍攝對象,長期且近距離地拍攝聾人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自然手語的手勢與句法,紀錄臺灣北、中、南、東及離島地區各地的手語,呈現臺灣自然手語的多種樣貌。

計畫能在一年半的時間內完成四至五位聾人的自然手語及其與旁人之間互動的紀錄,之後針對所拍攝的影片資料,在一年內整理、繪製出所收集到的臺灣自然手語字彙(書面)及臺灣自然手語的影像資料庫,展現在社會大眾面前。藉由這一連串的計畫,希望拼湊聾人的生活圖像、紀錄聾人的歷史痕跡,並讓聾人對自身的語言及文化有更多的認同,也讓社會大眾對聾人文化及語言有更多的瞭解及尊重。

很多人對聽說無礙的林亞秀投身聽障世界表達不解,但林亞秀堅定的表示,手語就像口語一樣,只是一個用手說一個用口說,手語並不只是聽障者溝通的工具,它也是一種語言,有自己的文法的,臺灣社會對聾人的忽視,使得老一輩的聾人因為自身的生理缺陷而感到卑微,年輕一代的聾人則在「學會說話」的迷信下,徬徨猶疑在聽人與聾人之間,尋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她希望藉由建立台灣然手語影像資料庫,讓社會大眾更了解及尊重對聾人語言的想法及文化。高中時代邂逅手語表演就愛上飛舞手勢的林亞秀,大學雖然主修中文,但多半時間都花在手語社團裡,說她是手語系學生一點也不為過。原本只是單純對手語有興趣,後來因為社團服務的機緣,讓她認識了重度聽力障礙的女孩-安安,燃起她對手語文化的使命。

由祖父母養大的安安,父母也是聽障者,聽不到聲音、說不出話的安安自小只能用哭泣吵鬧嘻笑等各種情緒表達他的需求,令林亞秀納悶的是,爸爸不也是聽障嗎?怎麼不讓安安學手語呢?了解後才知道爸爸雖然學了手語,但難與週遭的人溝通,更因而遇上許多挫折,因此當他發現安安也跟他一樣有重度聽障時,便極力禁止女兒學手語,要安安上醫院做語言治療,無奈安安幾乎聽不到聲音,只能靠語言治療師的唇形發音,學習幾乎不可能的發聲。安安的經驗讓林亞秀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到聽障朋友的不被尊重和邊緣化,更啟蒙林亞秀對自然手語的探索。

從大三開始與聽障者相處多年的經驗、擁有手語執照、受過手語翻譯訓練,目前在台北市勞工局手語翻譯服務團擔任翻譯員的林亞秀,心中想著一定要幫聽障朋友做點事。因此,林亞秀從聽障者每天必須使用的「語言」開始著手,計畫運用影像紀錄「自然手語」,讓聾人文化不受「聽覺」、「文字」的限制得以傳承。所謂的「自然手語」是擁有與中文語法截然不同的文法,是聾人賴以溝通的母語,與「中文手語」-以自然手語的手勢依照中文文法逐字逐句打出來,是特殊教育者研發出來方便教學之用,兩者有著根本上的差異。林亞秀計畫在全臺各縣市鄉鎮中逐步尋找條件符合的拍攝對象,長期且近距離地拍攝聾人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自然手語的手勢與句法,紀錄臺灣北、中、南、東及離島地區各地的手語,呈現臺灣自然手語的多種樣貌。

計畫能在一年半的時間內完成四至五位聾人的自然手語及其與旁人之間互動的紀錄,之後針對所拍攝的影片資料,在一年內整理、繪製出所收集到的臺灣自然手語字彙(書面)及臺灣自然手語的影像資料庫,展現在社會大眾面前。藉由這一連串的計畫,希望拼湊聾人的生活圖像、紀錄聾人的歷史痕跡,並讓聾人對自身的語言及文化有更多的認同,也讓社會大眾對聾人文化及語言有更多的瞭解及尊重。

很多人對聽說無礙的林亞秀投身聽障世界表達不解,但林亞秀堅定的表示,手語就像口語一樣,只是一個用手說一個用口說,手語並不只是聽障者溝通的工具,它也是一種語言,有自己的文法的,臺灣社會對聾人的忽視,使得老一輩的聾人因為自身的生理缺陷而感到卑微,年輕一代的聾人則在「學會說話」的迷信下,徬徨猶疑在聽人與聾人之間,尋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她希望藉由建立台灣然手語影像資料庫,讓社會大眾更了解及尊重對聾人語言的想法及文化。高中時代邂逅手語表演就愛上飛舞手勢的林亞秀,大學雖然主修中文,但多半時間都花在手語社團裡,說她是手語系學生一點也不為過。原本只是單純對手語有興趣,後來因為社團服務的機緣,讓她認識了重度聽力障礙的女孩-安安,燃起她對手語文化的使命。

由祖父母養大的安安,父母也是聽障者,聽不到聲音、說不出話的安安自小只能用哭泣吵鬧嘻笑等各種情緒表達他的需求,令林亞秀納悶的是,爸爸不也是聽障嗎?怎麼不讓安安學手語呢?了解後才知道爸爸雖然學了手語,但難與週遭的人溝通,更因而遇上許多挫折,因此當他發現安安也跟他一樣有重度聽障時,便極力禁止女兒學手語,要安安上醫院做語言治療,無奈安安幾乎聽不到聲音,只能靠語言治療師的唇形發音,學習幾乎不可能的發聲。安安的經驗讓林亞秀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到聽障朋友的不被尊重和邊緣化,更啟蒙林亞秀對自然手語的探索。

從大三開始與聽障者相處多年的經驗、擁有手語執照、受過手語翻譯訓練,目前在台北市勞工局手語翻譯服務團擔任翻譯員的林亞秀,心中想著一定要幫聽障朋友做點事。因此,林亞秀從聽障者每天必須使用的「語言」開始著手,計畫運用影像紀錄「自然手語」,讓聾人文化不受「聽覺」、「文字」的限制得以傳承。所謂的「自然手語」是擁有與中文語法截然不同的文法,是聾人賴以溝通的母語,與「中文手語」-以自然手語的手勢依照中文文法逐字逐句打出來,是特殊教育者研發出來方便教學之用,兩者有著根本上的差異。林亞秀計畫在全臺各縣市鄉鎮中逐步尋找條件符合的拍攝對象,長期且近距離地拍攝聾人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自然手語的手勢與句法,紀錄臺灣北、中、南、東及離島地區各地的手語,呈現臺灣自然手語的多種樣貌。

計畫能在一年半的時間內完成四至五位聾人的自然手語及其與旁人之間互動的紀錄,之後針對所拍攝的影片資料,在一年內整理、繪製出所收集到的臺灣自然手語字彙(書面)及臺灣自然手語的影像資料庫,展現在社會大眾面前。藉由這一連串的計畫,希望拼湊聾人的生活圖像、紀錄聾人的歷史痕跡,並讓聾人對自身的語言及文化有更多的認同,也讓社會大眾對聾人文化及語言有更多的瞭解及尊重。

很多人對聽說無礙的林亞秀投身聽障世界表達不解,但林亞秀堅定的表示,手語就像口語一樣,只是一個用手說一個用口說,手語並不只是聽障者溝通的工具,它也是一種語言,有自己的文法的,臺灣社會對聾人的忽視,使得老一輩的聾人因為自身的生理缺陷而感到卑微,年輕一代的聾人則在「學會說話」的迷信下,徬徨猶疑在聽人與聾人之間,尋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她希望藉由建立台灣然手語影像資料庫,讓社會大眾更了解及尊重對聾人語言的想法及文化。高中時代邂逅手語表演就愛上飛舞手勢的林亞秀,大學雖然主修中文,但多半時間都花在手語社團裡,說她是手語系學生一點也不為過。原本只是單純對手語有興趣,後來因為社團服務的機緣,讓她認識了重度聽力障礙的女孩-安安,燃起她對手語文化的使命。

由祖父母養大的安安,父母也是聽障者,聽不到聲音、說不出話的安安自小只能用哭泣吵鬧嘻笑等各種情緒表達他的需求,令林亞秀納悶的是,爸爸不也是聽障嗎?怎麼不讓安安學手語呢?了解後才知道爸爸雖然學了手語,但難與週遭的人溝通,更因而遇上許多挫折,因此當他發現安安也跟他一樣有重度聽障時,便極力禁止女兒學手語,要安安上醫院做語言治療,無奈安安幾乎聽不到聲音,只能靠語言治療師的唇形發音,學習幾乎不可能的發聲。安安的經驗讓林亞秀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到聽障朋友的不被尊重和邊緣化,更啟蒙林亞秀對自然手語的探索。

從大三開始與聽障者相處多年的經驗、擁有手語執照、受過手語翻譯訓練,目前在台北市勞工局手語翻譯服務團擔任翻譯員的林亞秀,心中想著一定要幫聽障朋友做點事。因此,林亞秀從聽障者每天必須使用的「語言」開始著手,計畫運用影像紀錄「自然手語」,讓聾人文化不受「聽覺」、「文字」的限制得以傳承。所謂的「自然手語」是擁有與中文語法截然不同的文法,是聾人賴以溝通的母語,與「中文手語」-以自然手語的手勢依照中文文法逐字逐句打出來,是特殊教育者研發出來方便教學之用,兩者有著根本上的差異。林亞秀計畫在全臺各縣市鄉鎮中逐步尋找條件符合的拍攝對象,長期且近距離地拍攝聾人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自然手語的手勢與句法,紀錄臺灣北、中、南、東及離島地區各地的手語,呈現臺灣自然手語的多種樣貌。

計畫能在一年半的時間內完成四至五位聾人的自然手語及其與旁人之間互動的紀錄,之後針對所拍攝的影片資料,在一年內整理、繪製出所收集到的臺灣自然手語字彙(書面)及臺灣自然手語的影像資料庫,展現在社會大眾面前。藉由這一連串的計畫,希望拼湊聾人的生活圖像、紀錄聾人的歷史痕跡,並讓聾人對自身的語言及文化有更多的認同,也讓社會大眾對聾人文化及語言有更多的瞭解及尊重。

很多人對聽說無礙的林亞秀投身聽障世界表達不解,但林亞秀堅定的表示,手語就像口語一樣,只是一個用手說一個用口說,手語並不只是聽障者溝通的工具,它也是一種語言,有自己的文法的,臺灣社會對聾人的忽視,使得老一輩的聾人因為自身的生理缺陷而感到卑微,年輕一代的聾人則在「學會說話」的迷信下,徬徨猶疑在聽人與聾人之間,尋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她希望藉由建立台灣然手語影像資料庫,讓社會大眾更了解及尊重對聾人語言的想法及文化。高中時代邂逅手語表演就愛上飛舞手勢的林亞秀,大學雖然主修中文,但多半時間都花在手語社團裡,說她是手語系學生一點也不為過。原本只是單純對手語有興趣,後來因為社團服務的機緣,讓她認識了重度聽力障礙的女孩-安安,燃起她對手語文化的使命。

由祖父母養大的安安,父母也是聽障者,聽不到聲音、說不出話的安安自小只能用哭泣吵鬧嘻笑等各種情緒表達他的需求,令林亞秀納悶的是,爸爸不也是聽障嗎?怎麼不讓安安學手語呢?了解後才知道爸爸雖然學了手語,但難與週遭的人溝通,更因而遇上許多挫折,因此當他發現安安也跟他一樣有重度聽障時,便極力禁止女兒學手語,要安安上醫院做語言治療,無奈安安幾乎聽不到聲音,只能靠語言治療師的唇形發音,學習幾乎不可能的發聲。安安的經驗讓林亞秀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到聽障朋友的不被尊重和邊緣化,更啟蒙林亞秀對自然手語的探索。

從大三開始與聽障者相處多年的經驗、擁有手語執照、受過手語翻譯訓練,目前在台北市勞工局手語翻譯服務團擔任翻譯員的林亞秀,心中想著一定要幫聽障朋友做點事。因此,林亞秀從聽障者每天必須使用的「語言」開始著手,計畫運用影像紀錄「自然手語」,讓聾人文化不受「聽覺」、「文字」的限制得以傳承。所謂的「自然手語」是擁有與中文語法截然不同的文法,是聾人賴以溝通的母語,與「中文手語」-以自然手語的手勢依照中文文法逐字逐句打出來,是特殊教育者研發出來方便教學之用,兩者有著根本上的差異。林亞秀計畫在全臺各縣市鄉鎮中逐步尋找條件符合的拍攝對象,長期且近距離地拍攝聾人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自然手語的手勢與句法,紀錄臺灣北、中、南、東及離島地區各地的手語,呈現臺灣自然手語的多種樣貌。

計畫能在一年半的時間內完成四至五位聾人的自然手語及其與旁人之間互動的紀錄,之後針對所拍攝的影片資料,在一年內整理、繪製出所收集到的臺灣自然手語字彙(書面)及臺灣自然手語的影像資料庫,展現在社會大眾面前。藉由這一連串的計畫,希望拼湊聾人的生活圖像、紀錄聾人的歷史痕跡,並讓聾人對自身的語言及文化有更多的認同,也讓社會大眾對聾人文化及語言有更多的瞭解及尊重。

很多人對聽說無礙的林亞秀投身聽障世界表達不解,但林亞秀堅定的表示,手語就像口語一樣,只是一個用手說一個用口說,手語並不只是聽障者溝通的工具,它也是一種語言,有自己的文法的,臺灣社會對聾人的忽視,使得老一輩的聾人因為自身的生理缺陷而感到卑微,年輕一代的聾人則在「學會說話」的迷信下,徬徨猶疑在聽人與聾人之間,尋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她希望藉由建立台灣然手語影像資料庫,讓社會大眾更了解及尊重對聾人語言的想法及文化。高中時代邂逅手語表演就愛上飛舞手勢的林亞秀,大學雖然主修中文,但多半時間都花在手語社團裡,說她是手語系學生一點也不為過。原本只是單純對手語有興趣,後來因為社團服務的機緣,讓她認識了重度聽力障礙的女孩-安安,燃起她對手語文化的使命。

由祖父母養大的安安,父母也是聽障者,聽不到聲音、說不出話的安安自小只能用哭泣吵鬧嘻笑等各種情緒表達他的需求,令林亞秀納悶的是,爸爸不也是聽障嗎?怎麼不讓安安學手語呢?了解後才知道爸爸雖然學了手語,但難與週遭的人溝通,更因而遇上許多挫折,因此當他發現安安也跟他一樣有重度聽障時,便極力禁止女兒學手語,要安安上醫院做語言治療,無奈安安幾乎聽不到聲音,只能靠語言治療師的唇形發音,學習幾乎不可能的發聲。安安的經驗讓林亞秀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到聽障朋友的不被尊重和邊緣化,更啟蒙林亞秀對自然手語的探索。

從大三開始與聽障者相處多年的經驗、擁有手語執照、受過手語翻譯訓練,目前在台北市勞工局手語翻譯服務團擔任翻譯員的林亞秀,心中想著一定要幫聽障朋友做點事。因此,林亞秀從聽障者每天必須使用的「語言」開始著手,計畫運用影像紀錄「自然手語」,讓聾人文化不受「聽覺」、「文字」的限制得以傳承。所謂的「自然手語」是擁有與中文語法截然不同的文法,是聾人賴以溝通的母語,與「中文手語」-以自然手語的手勢依照中文文法逐字逐句打出來,是特殊教育者研發出來方便教學之用,兩者有著根本上的差異。林亞秀計畫在全臺各縣市鄉鎮中逐步尋找條件符合的拍攝對象,長期且近距離地拍攝聾人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自然手語的手勢與句法,紀錄臺灣北、中、南、東及離島地區各地的手語,呈現臺灣自然手語的多種樣貌。

計畫能在一年半的時間內完成四至五位聾人的自然手語及其與旁人之間互動的紀錄,之後針對所拍攝的影片資料,在一年內整理、繪製出所收集到的臺灣自然手語字彙(書面)及臺灣自然手語的影像資料庫,展現在社會大眾面前。藉由這一連串的計畫,希望拼湊聾人的生活圖像、紀錄聾人的歷史痕跡,並讓聾人對自身的語言及文化有更多的認同,也讓社會大眾對聾人文化及語言有更多的瞭解及尊重。

很多人對聽說無礙的林亞秀投身聽障世界表達不解,但林亞秀堅定的表示,手語就像口語一樣,只是一個用手說一個用口說,手語並不只是聽障者溝通的工具,它也是一種語言,有自己的文法的,臺灣社會對聾人的忽視,使得老一輩的聾人因為自身的生理缺陷而感到卑微,年輕一代的聾人則在「學會說話」的迷信下,徬徨猶疑在聽人與聾人之間,尋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她希望藉由建立台灣然手語影像資料庫,讓社會大眾更了解及尊重對聾人語言的想法及文化。高中時代邂逅手語表演就愛上飛舞手勢的林亞秀,大學雖然主修中文,但多半時間都花在手語社團裡,說她是手語系學生一點也不為過。原本只是單純對手語有興趣,後來因為社團服務的機緣,讓她認識了重度聽力障礙的女孩-安安,燃起她對手語文化的使命。

由祖父母養大的安安,父母也是聽障者,聽不到聲音、說不出話的安安自小只能用哭泣吵鬧嘻笑等各種情緒表達他的需求,令林亞秀納悶的是,爸爸不也是聽障嗎?怎麼不讓安安學手語呢?了解後才知道爸爸雖然學了手語,但難與週遭的人溝通,更因而遇上許多挫折,因此當他發現安安也跟他一樣有重度聽障時,便極力禁止女兒學手語,要安安上醫院做語言治療,無奈安安幾乎聽不到聲音,只能靠語言治療師的唇形發音,學習幾乎不可能的發聲。安安的經驗讓林亞秀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到聽障朋友的不被尊重和邊緣化,更啟蒙林亞秀對自然手語的探索。

從大三開始與聽障者相處多年的經驗、擁有手語執照、受過手語翻譯訓練,目前在台北市勞工局手語翻譯服務團擔任翻譯員的林亞秀,心中想著一定要幫聽障朋友做點事。因此,林亞秀從聽障者每天必須使用的「語言」開始著手,計畫運用影像紀錄「自然手語」,讓聾人文化不受「聽覺」、「文字」的限制得以傳承。所謂的「自然手語」是擁有與中文語法截然不同的文法,是聾人賴以溝通的母語,與「中文手語」-以自然手語的手勢依照中文文法逐字逐句打出來,是特殊教育者研發出來方便教學之用,兩者有著根本上的差異。林亞秀計畫在全臺各縣市鄉鎮中逐步尋找條件符合的拍攝對象,長期且近距離地拍攝聾人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自然手語的手勢與句法,紀錄臺灣北、中、南、東及離島地區各地的手語,呈現臺灣自然手語的多種樣貌。

計畫能在一年半的時間內完成四至五位聾人的自然手語及其與旁人之間互動的紀錄,之後針對所拍攝的影片資料,在一年內整理、繪製出所收集到的臺灣自然手語字彙(書面)及臺灣自然手語的影像資料庫,展現在社會大眾面前。藉由這一連串的計畫,希望拼湊聾人的生活圖像、紀錄聾人的歷史痕跡,並讓聾人對自身的語言及文化有更多的認同,也讓社會大眾對聾人文化及語言有更多的瞭解及尊重。

很多人對聽說無礙的林亞秀投身聽障世界表達不解,但林亞秀堅定的表示,手語就像口語一樣,只是一個用手說一個用口說,手語並不只是聽障者溝通的工具,它也是一種語言,有自己的文法的,臺灣社會對聾人的忽視,使得老一輩的聾人因為自身的生理缺陷而感到卑微,年輕一代的聾人則在「學會說話」的迷信下,徬徨猶疑在聽人與聾人之間,尋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她希望藉由建立台灣然手語影像資料庫,讓社會大眾更了解及尊重對聾人語言的想法及文化。

執行進度

2007年12月開始尋找適合受訪條件之聾人,2008年1月,到台中大甲與蔡一興夫婦(72、74)、李榮華(78)第一次接觸。2月11日搬至大甲,開始記錄蔡一興夫婦、李榮華等人之手語。至3月7日止,所記錄影片包含以數位攝影機攝得之DV帶18卷(18小時)、數位相機攝得之影片約165分鐘,影片記錄共計20小時45分鐘。目前中部地區受訪對象人數較多,預計至2008年7月,將拍攝80至100捲影帶。